如同作家去作生意,商人开始唱歌,歌手开始画画,画家开始写作一样,全乱套了。
我无论如何无法想到吕和孙怎么就想到要借着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的气势,把自己的私人旅游展示给大家看,有些观众喜欢看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,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个角色好,或者是因为吕,孙演得好,但绝对不是因为孙在二十八年前在西藏当过兵吧?也不是因为西藏风光美丽吧?那么,告诉我,吕,孙二位,你们拍这个《心中的节日》是为了什么?
因为吕的配音美好?吕还要“告诉所有的人们,生活有时候有些沉重,但是一切都会过去。”孙呢?就一路回忆他当年当兵的情景,我尊重这俩人的经历,但是我想知道,他们拍这片子给大家看,是为什么?让我更尊敬他们,记住孙的青春岁月,还有呢?可不可以不要浪费胶片了? 难道没有比他们俩的游记更有趣的事情了?如果他们俩不是因为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,这个片子有谁会看,或者应该问的是这个片子有谁愿意给他们拍?
俩人在孙当年栽的苹果树前闹腾了半天,然后孙吃着苹果,哭了,“没人管都能长,人不如树,看到树想到人了,。。。真是好真是好。。。野苹果,没人管。。。长这么壮。。。”摄像在继续,我已经受不了了,这时候吕的画外音又进来了“二十六年了,果树。。。二十六年了,孙海英也象沉甸甸的果树。。。”我被彻底地征服了。
所有这些,作为私人的情感,都没有错,都被尊重,我只是不知道这跟我,跟其他的很多观众又什么关系,跟贺岁有什么关系。看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因为那是个电视剧,有人喜欢,还有些作品,至少声称自己是喜剧或者声称自己是悲剧,这个《心中的节日》呢? 是不是要带领全国人民一起感受孙海英的崇高伟大,还是感受孙海英的成长道路,如同某人出名了,橘子洲头也出名了,某地也叫故居了,为什么不开篇就说,“本片不是心中的节日,本片是歌颂我们家海英的。”? 俩字儿,恶心!
转念一想,周末的夜晚,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,又不是小时候部队大院儿里早上五点半准时响起的高音喇叭里的《东方红》不听不行,那么我看《心中的节日》,难道不是我自愿的吗?我能怪谁?仨字儿,受虐狂!
别乱套了,该演石光荣的演石光荣,该旅游的旅游,该私人的私人,该公开的公开,该受教育的受教育,该施教的施教,对了,该虚伪的,还请继续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