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年前开始的那次衰退,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循环中的一个环节,对于没有取得身份的中国人来说,是个灾难。
已经以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的这些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,已经就业或者即将就业的,毫无疑问都想保住自己的工作,在维持身份的压力下,尤其困难。所以即使被解雇,也少有人申请失业救济,因为一旦申请失业救济,移民局就会以没有连续的工作为理由拒绝其移民申请。相反,拿到身份的中国人,我就听说过失业后不急于找工作,先领半年失业救济,同时立即回国休假的例子。
没有经历过身份,生存双重压力的人,无法体会在美国生活的艰辛,当然也是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女,靠着银行的存款过日子所无法体会到的。正是经历过这些经济衰退,这些忧患的人才觉得冰川期的春天写得出色。
在失业的忧虑中,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了,这本书在这里写得尤其生动。这个关键时刻,看见了人性。你不能仰赖对方的人性,不能相信对方的信仰,不能寄托于对方的人品,但是在相处中,你还是会为对方的阴谋诡计而叹息,为对方的高水准的专业精神而心生敬意。举个书中的例子,ALICE要抢项目,在会议中使劲全身解数达到目的,自己写不好程序,想尽办法也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,其行为就是如此的功利,而不齿于她的行为的同时,我也知道这句话,“不管怎么说,她也要生存啊。” 我想确切的说,我无法接受的是一方面需要别人的帮助,另一方面窃取别人应得的CREDIT, 在把自己伪装成弱者的同时,毫不迟疑地与别人竞争。很不幸的是,社会在承认这种技能,不管在哪个国度。
如果加一个条件,说如果某某不这么践踏同事,保住自己的工作,他就要被裁员,而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被裁员就是再找个工作,而对于中国人来说,被裁员的同时就意味着他要回国了,而当初他做的选择表明他愿意留在美国的。这样,是否他对同事的践踏就可以稍稍被原谅一些呢?冰川期的春天写到这里的矛盾,就很形象,很生动,对此我只有一个结论,这个作者的确在这里生活过。这几乎是我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了。
联想到很多国内的电视剧,写到美国都还停留在游记的水平,而且没有接触过失业,身份这样真实,深刻,沉重的话题,让这里的读者,包括我,只能哑然失笑,隔阂,误解就是这么产生的吧。
解雇,一般是提前两周通知,但是为防止员工恶意破坏,所以很多公司是宁可多给两周工资也要叫员工在公司保安的目光下,两小时内走人。如果没有身份的话,那么这个人必须在两周内找到工作,而无论他的心情如何,也没有时间让他考虑他的将来怎么办?也没有时间让他回忆他为什么被裁掉,通常被裁之前已经有预感了,但是矛盾的是在裁员的压力下工作,非常非常难受,或许干脆走了,比留下来耗到被裁要好得多,但是谁又下得了这个决心呢?如果不是为了身份,谁又喜欢在这阴影下工作呢?同样得压力下,为了生存,同事之间开始互相保守知识,不再分享知识,技能,宣称自己会做所有的工作,对于公司多么关键,打小报告,指责其他同事,所有人类能犯的罪恶这里都会重现,没有超过十诫的范围,没有。
如何恢复自己的心情,恢复对自己价值的承认,确切知道哪些是因为自己所处的工业,或者公司的因素被裁员,哪些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被裁员,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调整好。能够认识到任远这样高的境界的(他认为一切项目和执行项目的人,都是公司高层管理的棋子),少而又少。毕竟在家庭,经济,身份各种负担下,剩下的选择已经不多了。。。。。。体会吧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