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没有机会表达这个看法,还有就是很少见地发现谈这个话题,我的中文录入速度远远不及我的想法.
首先,这是第一个我看见的熟悉美国情况的中国人的作品,此前什么的最后几集, , 等等,在我的眼光里,都只是皮毛之作,停留在游记的水平,花一万美元,周游美国两星期,算大陆VIP考察团,先去NY,再去尼亚加拉瀑布,然后大西洋城,DC, 拉斯维加斯,旧金山,最后洛山机,购物回国,你期望看到什么? 美国干净,美国人有礼貌,人少,风景漂亮,还有其他内容吗?如果有的话,也不会太多了吧?
这就是一般写美国的作品,或者写美国的中国人的作品的特点.
冰川期的春天触及了美国的中国人,尤其是IT业界人士的生活,他们生活中的痛苦,欢乐我觉得非常真实,那些比喻我觉得非常形象,那些思维我觉得非常熟悉, 赞美的话我不说了,单说说几个方面,今天说说印度人.这也是个生命力非常长久的话题了.我以前也说过,尽管我知道要这么说,肯定会落入STEREOTYPING的陷阱,先声明一下,肯定有例外,我见过的最好的上司就是一个印度人,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心胸非常宽广,令人尊敬,在这个前提下,
我想任何其他的溢美之词都不必再说了吧
小说中写到了拉姆兹这个形象,我太熟悉了,工作过的几个地方,都见过这样的,标签我就不贴了直接说事情吧.首先说下前提,在一般的美国的工作环境里,解雇人是非常直接的,这是美国的资本主义, 自由主义生命力远超过欧洲的根本体现.然而这并不是必然使得同事间关系紧张以至恶劣,相反,美国的公司同事关系都追求职业主义,就是干净(SIMPLE),轻微(SUTLE),比如,对你有什么意见,都尽量就事论事,尽量注意方式,尽量不带成见,或者表现出不带成见,很委婉地提出批评等等.
我跟某印度同事及其他数人一起开会,他是组长,于是开始,他就问我们,为什么不带笔和纸,记下来? 空手来开什么会?这在国内或许司空见惯,但是在我的工作经历中非常震惊!因为上到主管跟我开会,都不要求我带纸和笔, 尽管我一般都带纸本记录一些要点,如果不带,老板绝对不会责难怪罪,批评方式也非常委婉,而如这位组长所说的方式,就非常令人反感了. 什么区别? 这就是文化区别. 一句话,就事论事,不拉下面皮,到了拉下脸的时候,就是最后请你走人的时候了,有很多情况即使请你走人,双方仍然保持着高超的外交和睦,为什么?这个工业圈很小,不定哪天又碰到了,谁介绍谁,谁推荐谁,三下两下都绕过来了,所以职业主义,就是国内说的专业精神吧,起很大的作用.
这个事情,我见过的只发生在几个人身上,不幸的是,这些人都是印度人,让我怀疑这几个印度人对权力的欲望和对人际关系的生硬,不符合我工作中接受的文化.如同曾经有位朋友,当时是我的手下,坚持要给我倒茶一样让我, 不是受宠若惊,而是惊慌失措.在她的职责里,她没有义务给我倒茶, 没有,就是没有.
第二件事情,还是这组长,在公司最不景气的时候每次主管开会,开完会他都不急于走,而是总有一些要紧的事情要单独跟主管说,对,我说的是每一次,,你没有看错,是每一次,(可惜汉语没有大小写区别,否则我一定强调成这样,EVERY SINGLE TIME WITHOUT ANY SINGLE EXCEPTION. 看着他那忧心忡忡的单独留下来汇报的样子,我觉得汉语有个词真贴切”打小报告”.
第三件事情, 另外一个印度人, 这时候我已经换了工作,此事简单, 就是把用户的需求告诉我,让我做一个程序,写好了之后,测试,实施,在四个月后,我偶然听到用户说此人写的某某程序非常好用,给他们帮助极大云云,一句话,HE TOOK MY CREDIT. 他把我的工作成绩据为己有. 我一点脸面都没有给他, 直接给用户看用户界面之后的后台程序码,上面是我的名字. 然后告诉用户,这是我做的,不是他做的,他, 不会写程序. 在我们同事之间的午餐时,我的上司,另外一个印度人,也就是我所说的我见过的最好的上司,直接告诉那个印度人一句话,”你这样做不对.” 非常直接,好不掩饰,但是完全就事论事,让那个印度同事哑口无言.
第四件事情,在我跟这个把他人成绩据为己有的印度同事共事的两年里,他几乎没有跟他的同伴做任何的知识转移或者知识共享,一切重要的项目都在他的名下,他的伙伴没有受到锻炼,两年后他的伙伴仍然是没有任何长进.毫不令人怀疑的是,他是我们同事中往主管办公室走动最多的一个,这不是例外,因为我的确从我的经历中看见太多的印度同事这样做了.
印度人里也有另外一种,比如我说过的这位心胸开阔,善良,正直,温和,知识丰富,助我成长的这位,下次说吧.